9月19日下午,“相携五十载——翰墨同行:马振声·朱理存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隆重揭幕。本次展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共同承办。
马振声,1939年10月出生,籍贯北京。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名誉院长,重庆画院名誉院长。马振声先生196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从事美术创作。作品曾入选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人民大会堂、中国画研究院等单位收藏。
朱理存,1940年生,祖籍江苏宜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美协副主席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朱理存女士1964年中央美院毕业,到四川省美协从事美术创作。作品在国家级大型美展中多次获奖,并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联展。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陶勤,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王素江,中国女美术家协会主席孔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著名艺术家 姚钟华,《美术》杂志原主编、著名理论家王仲,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阿鸽,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马新林,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山西省美协主席、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安徽省美协主席章飚,广西自治区美协主席谢麟,北京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贺成才,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工作部主任刘罡,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萧玉田,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任惠中,内蒙古自治区美协副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鲍凤林,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杨梁相,四川大学教授唐允明,成都画院原副院长姚思敏,福建省画院副院长杨挺,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王乘,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主任齐鸣,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耿安辉,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创作室主任白振奇,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方楚乔,中央民族大学文艺研究所教授傅以新等出席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重庆的领导和嘉宾有:重庆市原副市长 余远牧,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党委委员、副巡视员谢宾,重庆文史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杨媦,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重庆中国画学会会长周顺恺,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徐亮,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常务副院长、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邓建强,重庆市美协副主席孙汉军,重庆市书协副主席傅舟,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黄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雒三桂,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春新,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伟,以及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代表张方震、龙德辉、罗耀辉、施肇祖等。开幕式由重庆市美协秘书长魏东主持。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建强在致辞中说到,在六十余年的艺术道路上,马老师、朱老师初心如故,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他们创作的作品讴歌了无数时代英雄,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示了艺术家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和价值观。今天的展览,共展出两位艺术家的105件佳作,这是他们的艺术在重庆的首次联合展示。本次展览在重庆美术馆举办,正是期望以展示的百余件艺术精品,来对他们的艺术创作进行深度呈现与梳理,使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两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文化修养、艺术气质、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同时也实现艺术家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崇高理想与责任担当。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陶勤说到两位艺术家从青春芳华到临近耄耋之年一直秉承着发现“爱在人间、美在自然”的艺术理念,描绘了许多扛鼎之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说到两位艺术家将人的品质融入到画作之中,而非贴标签式的画法,能这样把气息融入画中,首先要做到真心实意的画画,其次要背离功利的目的而去,加上手艺到位,才能心手相印的一致,在此次展览中能读到两位先生翰墨相濡,结伴同行的人间真情。
马振声在答谢词中回忆自己初来重庆有些许不适应,但很快融入并喜欢上了重庆,重庆这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泥土气息深深的感染着自己,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一批作品,他还由衷的对山城人民表示了感谢,并说到这次展览也是对山城人民一次创作汇报。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介绍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概况,并对两位艺术家展览在重庆的开幕表示了衷心的祝贺。
重庆市原副市长余远牧宣布展览开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马振声、朱理存同时步入中央美术学院校门,经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诸位先生九年的悉心栽培,夯实了绘画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创作经典意识的树立,为他们在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标注了追求与起点。带着先生们的教诲,他们毕业之后先后来到重庆,在最富创造力的青春岁月,逐渐形成了他们各具风格的艺术之路,并延续至今。他们一个是刚中柔,一个是柔中刚,刚柔相济;相守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亦保持着鲜明的、独立、个性的艺术风格。